这些年来,文化与教育界的朋友相聚时,除了谈古论今,切磋技艺之外,也经常感叹21世纪数码科技之进展虽如日中天,但社会上的读书风气却萎靡不振,目无表情的湖面上,总是荡不开一圈涟漪;语文水平则似无心恋战的退潮海滩,越想挽留些什么,贝壳与鱼虾就闪避得越远;文化艺术的发展更似踌躇满志的小舟,经年搁浅在无人摆渡的河岸,只能日日望洋,夜夜兴叹。
数码星河文学舟
蔡志礼博士
2003年2月
报告大纲
一、 由多媒体虚拟艺术走廊,步入真实文学殿堂
二、 此身如石尚堪栽,留取莲心一片,待春来
三、 背靠着春天,眼睛和云一道流去了
四、 迎捧每一线晨光的温馨,吸纳每一滴露水的恩泽
五、 在小婷婷的牵引下,我们一起重访童年
六、 对作家与文学作品的尊重,是唯一可以信赖的导航系统
由多媒体虚拟艺术走廊,步入真实文学殿堂
这些年来,文化与教育界的朋友相聚时,除了谈古论今,切磋技艺之外,也经常感叹21世纪数码科技之进展虽如日中天,但社会上的读书风气却萎靡不振,目无表情的湖面上,总是荡不开一圈涟漪;语文水平则似无心恋战的退潮海滩,越想挽留些什么,贝壳与鱼虾就闪避得越远;文化艺术的发展更似踌躇满志的小舟,经年搁浅在无人摆渡的河岸,只能日日望洋,夜夜兴叹。
目睹此情此景,我们这些在传统文化摇篮里度过婴儿期,在文学的园林中赤足嬉戏,任意挥洒豪情少年岁月,成长后又在资讯科技浪潮拍打声中迈入壮年,因此对传统文化眷恋、对现代科技憧憬的人,便顺理成章地兴起“顺科技水势推文化扁舟”的理想。 但是,要如何方能借助数码科技波澜壮阔的水势,把文学艺术这一叶搁浅在上个世纪末的扁舟,顺利地推向生活辽阔的河口,而后乘风破浪,扬帆远航呢?
答案啊,答案,也许就夹在尘封的厚厚古籍中,也许就藏在电脑精密的记忆晶体里。
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,我们很快就发现数码科技与文学艺术之间的互补性。
优秀文学作品所蕴涵的灵性与哲思的高度,绝非任何电脑的硬件设计与软件程序所能比拟。但数码科技的一大优势,就是能随心所欲地操控灵活多变的声光影像,这正可以弥补平面文字作品单调且被动的不足之处。因此以数码化多媒体多姿多彩的形态,主动与互动性兼而有之的特性,从多种视角、多个层面演绎文学作品的内涵,就成了支撑我们“顺科技水势推文化扁舟”理想的理论骨架。 尝试多媒体文学制作的用心,并不带有取代文学平面的印刷形态的预谋,也不是具改革文学形式的野心。我们只是要唤起大家,特别是年轻一代,对阅读与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。我们最单纯的愿望,就是期盼牵引广大的读者,通过多媒体虚拟的艺术走廊,步入真真实实的文学殿堂。
此身如石尚堪栽,留取莲心一片,待春来
蓦然回首,最初尝试应用数码科技演示文学作品,应是20世纪末1997年的旧事。而我们创作的第一部多媒体文学的素材,正是取自梁荣基教授填于1972年的旧作“南歌子”:
千载谁云短,流光去复回。
抛却红荷花未开,自有雪莲吐蕊,任他猜。
长寒耐即灭,乍暖易成灰。
此身如石尚堪栽,留取莲心一片,待春来。
词中朴实含蓄的言语,鲜明飘逸的意象,以及欲说还休的款款深情,无不令读者为之动容!我们更因此认定,这是制作多媒体文学的首选素材。特别是末三句:“此身如石尚堪栽,留取莲心一片,待春来。”更是教人荡气回肠之余,对以为已经变成化石般的事物,再度萌生绝处逢生的希望。 为了慎重处理,我们特选用了德国数码图像奇才 Kai 开发的 Kai’s Power Show 制作软件,为“南歌子”量身订做首个多媒体版本,并在1998年云南园举行的第二届“南大文艺节”的开幕典礼上,首度公演。古朴的中国山水画配上悠扬的古筝乐曲,“多媒体南歌子”就这样在两千多只眼睛的见证下,从化石蜕变为满怀希望,期待春天的莲瓣,成为我国发展中文多媒体文学的起点。
当天受邀以多媒体形式演示诗歌的,还有圣尼各拉女校制作的徐志摩名诗“再别康桥”多媒体光碟版。许多与会者过后都纷纷向圣尼各拉女校的负责老师杨梅枝老师询问,何处可以买得到“再别康桥”多媒体光碟,可见多媒体文学受欢迎的热度。在后来的反馈调查中,多媒体文学很荣幸地被选为文艺节上最受欢迎的节目。
背靠着春天,眼睛和云一道流去了
1999年2月27日,由新加坡作家协会、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“人与自然:环境文学”国际研讨会,在国大文学院隆重揭幕。研讨会筹委会主席王润华教授,对多媒体文学的表现形式早已垂青,特地邀请我们选取一部分国内外与会者的诗文,在开幕典礼上为各国作家学者,呈上最具本土原创色彩的多媒体献礼。
我们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项重托与挑战。经过三个星期的策划与筹备,为八段诗文制图配乐,顺利地完成了另一系列的多媒体文学作品集。其中以周策纵教授的“微雨十四行”最花心思。其整体风格的处理,力求配合诗文中陶潜的淡雅恬静的主调,以达图文交融之境。至今我们仍然清楚地记得诗的末段:
坐在岸边的
白发润湿了的陶潜
背靠着春天
眼睛和云一道流去了
周教授观赏过后,很欣喜地走过来肯定我们的努力,并鼓励我们好好掌握数码利器,继续开拓文学的新版图。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周兆呈在“热带雨林中的绿色对话:记‘人与自然:环境文学’国际研讨会”的文章中,对当时的情景作了这样的描述:
“开幕礼上,大会呈现了由蔡志礼制作的多媒体光碟,其将文学创作与电脑科技结合,赋予文学作品新生命,达到赏心悦目的声光效果,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众声称赞。”
台湾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罗兰也是座上嘉宾,她在观赏了多媒体演示后,和蔼地对我们说:
“单看这一场演出,就已经不虚此行!”
许多年来,我们的少年岁月都是在罗兰的作品呵护下长大的,如今聆听她亲口道出这一番赞语,令我们深深的感觉到,再苦的经营,再多的白发也是值得的!
迎捧每一线晨光的温馨,吸纳每一滴露水的恩泽
在上个世纪最后一天的早上,由曾士生次长发起,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与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联合策划编辑的“写”系列丛书隆重推出,敦请教育部部长张志贤准将主持发布会。我们再度受邀为文选中的部分作品,制作多媒体演示,作为开幕礼上的重点节目。
为了突出青少年文学创作的特色,我们特别邀请圣尼各拉女校与华桥中学各一位同学,配合多媒体的演示,现场朗诵作品。两把稚气清纯的声音,随着大银幕上画面的变幻与背景音乐的流泻,把一首首诗文朗诵得娓娓动听。其中圣尼各拉女校的同学,还因朗诵时全情投入,眼眶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,令大家感动不已。我们终于认识到,最先进的演示技艺加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是不够的,还必须加上最真挚的情感,方能发挥艺术作品最大的感染力。
半年之后,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与中文系再次在云南园联办“南大文艺节2000”暨南大文坛新秀计划作品选集《少年行》发布会。这一回,我们大着胆子改用Macromedia 刚出炉的 Flash 多媒体工具软件,为这个两年一度,吸引了千多名本地及邻国文艺爱好者参加的文艺盛会,准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多媒体开幕项目,情节大致如下:
黄土地本来是干涸荒芜的,经过一番春风化雨之后,深埋在泥土里期待多年的文艺种子,终于生根萌芽,并且勇敢地破土而出。为了能自力更生,茁壮成长,它努力地伸出许多布满纹路的绿色小手掌,真诚地迎捧每一线晨光的温馨,虔诚地吸纳每一滴露水的恩泽。三年之后,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,那就是南大文坛新秀计划作品选集《少年行》的诞生!
结果不负众望,赢得了满场的喝彩!除了“延续优良传统”,继续为文选中的部分作品,制作多媒体演示外,我们特别为早期马华作家陈晴山的一首旧诗《己亥初度买书自寿》制作了一个多媒体特辑。“南大文艺节2000”暨南大文坛新秀计划作品选集《少年行》发布会的主礼贵宾,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陈敏良先生正是陈晴山老先生之长子,因此部长先生亲自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,为影像构图注入了最真实的历史感。同时我们也很荣幸地邀请到著名书法家邱少华先生挥毫,依据诗中所表露的情感,以他俊秀飘逸的隶书,抄录全诗,使得在多媒体中出现的文字活龙活现,个性十足,一反过去呆板冰冷的电脑字粒模样。
多媒体文学发展至此,文学的艺术价值与史实的保存意义,获得了进一步的增值。看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行程中,我们又进入了另一个灵思泉涌,浪花四溅的阶段。
在小婷婷的牵引下,我们一起重访童年
光阴似箭,日月如梭。两年之后,第四届“南大文艺节”在云南园如期举行。杰出教学科技贡献奖得主,也是数码录像专家的李前南老师,受邀选取蔡志礼童谣创作集《小婷婷啊,小婷婷》部分作品,制作多媒体项目。李老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后,毅然采用了与前几届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——数码录像。
他巧妙地把音乐家苏启祯博士特别为童谣所谱写的多首轻快曲子,穿插在录像中,让原本平躺着的沉默文字,唱起悦耳动听的歌来。他也把画家梁锦泉先生根据童谣的内容,精心绘制的插图,铺陈得十分得体,让童谣里所有的人物、动物、植物,甚至是闹钟和风铃,在荧光屏活灵活现。于是在小婷婷的牵引下,我们一起重访童年。
这套数码录像后来成为开幕项目。
对作家与文学作品的尊重,是唯一可以信赖的导航系统
实际上,除了由衷感激所有鼓励的掌声外,我们一直都没有忽略声量虽然微小,但是十分中肯的批评。有人担心如果我们一直助长多媒体文学的气焰,不断使用各种悦耳的声响与夺目的图像衬托诗文,最终难免喧宾夺主,湮没了文学作品的本质。文学的下场就可能与目前词曲的命运在乐坛一样,全然操纵在MTV(音乐电视)的掌控之中,视像与音乐的定位,本末倒置,纯音乐本体早已荡然无存。
我们也曾为此忧虑过,但是这几年的尝试证明,在处理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,只要我们对文学艺术怀抱着虔诚的信念,永远把作家与作品的本质放在第一位,文学作品被扭曲或沦为附属品的错误就不会发生。因为我们相信:对作家与文学作品的高度尊重,是所有演示形式唯一可以信赖的导航系统。
有人担心色彩艳丽、音响悦耳的多媒体作品,会令读者对单调乏味的平面印刷品,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,从而严重地打击了原本就疲弱的阅读风气。但是我们都知道,当改编自金庸武侠小说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播映时,图书馆内金庸作品借阅量垂直上升,金庸作品立即上了畅销排行榜。当年“红楼梦”电视连续剧在新加坡首播时,也同样掀起阅读《红楼梦》的热潮。如此看来,适度地借助媒体的引介,对推动文学作品的阅读,好处远胜于坏处。
也有人担心多媒体作品看多了,无形中剥夺了读者在阅读文字形态的文学作品过程中,所有的想象特权。实际上在我们的眼中,优质的多媒体文学作品应当包括两大特质:一、为因对该篇作品不熟悉而难以理解内容,更无法发挥任何想象力的读者,提供一些所需的参考资讯,以方便找寻进入作品的门道。二、为有能力进入作品的读者,提供更多想象的交流,拓展想象的空间。所以观赏了优质的多媒体文学演示后,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应有一定的催化作用。
让我们再次重申制作多媒体文学的立场:
文字始终是文学的依归,文学的大树断不能从文字深厚的土壤连根拔起。
多媒体像是节日挂在枝叶上的彩带与灯泡,装饰着每一棵树绮丽的梦想。
http://xuebaonet.tfedu.net/dmtbdata/yw/09yw/yw/yw0302/yw0302001.txt